《数学理论与应用》杂志社
首页 > 期刊导读
 
/ / /
 

教海探航:一个伟大的隐喻

 
来源:数学理论与应用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7-27
 

“教海探航”30年了。本不想用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旅程此类的比喻,也不想用大海航行一类的形容,但还是用了,因为这是由“教海探航”本身的意蕴所决定的。这里用得着现象学理论,因为,“教海探航”已成为一种现象,这是大家的共识。但是,只停留在现象本身是远远不够的,即使是现象学,也意味着要向上飞扬和向下沉潜。30年后的今天,对“教海探航现象”意义的开发,更有独特而普遍的价值。

之于我,“教海探航”还有特殊的意义。“教海探航”征文活动创始之初,我正在江苏省教委从事基础教育管理工作,是这项活动的参与者、见证者。至今在我脑海都有深深的“教海探航”记忆,鲜明,灿烂,温暖。当我翻看30年来“教海探航”材料时,看到那一张张略显发黄的照片,那一张张青年教师的青春脸庞,那一段段熟悉的文字,心里荡起了涟漪。看来,“教海探航”不只是属于青年教师的,也是属于我们大家的,它是江苏教育的一座富矿,有待持续深度开发。这也应是“教海探航现象”带给我们的共同责任。

作为一种现象,是由其内在价值与意蕴所支撑的。对于现象的研究,一如哲学家尼采所说,“世界的价值位于我们的解释中”,而我们应该“学习如何看”。“教海探航”,一个伟大的隐喻,我们究竟看到什么了呢?

一、在“教海探航现象”的背后:宏阔的背景

“教海探航”是《江苏教育》杂志的一项征文活动,创办于1989年。1988年底,编辑部在分析了办刊的情况和江苏教育发展现状之后,决定开展一项面向青年教师的征文活动,目的有二:锻炼教师、培养作者。这是一次正常的工作讨论,是一项略带偶然性的决定。之所以后来成为一项影响持续、深远的活动,是有深刻背景的。

1988年,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第10个年头。十一届三中全会,中国历史翻开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,因为我们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。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,让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。这一变化当然也体现在教育领域。教育教学改革,提高教学质量,培养优秀人才,成了教育改革的核心主题和战略任务,而这一切都得依靠教师,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成了战略重点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教育领域都在开拓、探索,教育媒体也不例外,“教海探航”正是开拓、探索的一个具体体现。所以偶然中有必然:看似一项小决定,却映射出大时代的色彩;看似不经意的决定,却在时代精神照耀下成为一种教育改革的自觉追求。

改革开放40年了。“教海探航”30年,是追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,完全可以说,它是改革开放时代大潮中一艘前行的教育之舟。正是因为此,“教海探航”是有大视野、大格局的,是能走得远的。今天,我们纪念“教海探航”30年,就是纪念改革开放,就是表达我们的心愿:感恩伟大祖国,感恩伟大时代。

二、在“教海探航现象”的上空:高扬的价值主旋律

年轻教师需要有满满的正能量,教育改革需要高扬价值主旋律。正能量在哪?我们可以把30年来历届“教海探航”的主题作个梳理,可发现其主旋律是一种价值追求。

一是对实现义务教育的追求。从1996年开始,直至2000年,征文活动的主题都围绕“巩固、发展初等义务教育”,是对国家教育发展战略、对以法治教的理解与行动实践。

二是对素质教育的追求。江苏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,就提出了素质教育,直抵教育的核心,“基础教育就是素质教育”赫然成为征文的主题。而素质教育体现在以人为本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、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等具体主题上。“教海探航”,探的是教育的真义与规律。

三是对课程改革价值意义的追求。从2003年开始,“教海探航”一直以课改为主题,促进课程理念的提升和课堂教学改革,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:基础教育重在基础,基础是不可超越的,也是不可替代的。

四是对“苏派”教育的研究与追求。“苏派”教育是一种客观存在,是一种文化形态,“苏派”研究的本质是人的研究,是江苏教育风格的研究,其价值在于全球化背景下对“地方性知识”的尊重、保护,对教育独特性的保护、发展。

这些主题都具有时代性,既是以问题为导向的,又是以使命为导向的。使命导向下的“教海探航”,在海面上升腾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照耀着教育,照耀着校园,照亮了大海的海面,照亮了教师们的心灵。

三、在“教海探航现象”的深处:专业化的隐喻

“教海探航”,不是让教师们飘荡在海面,观赏风景,也不只是站在船头瞭望彼岸,而是在大海深处探寻。“教海探航”没忘记自己的使命—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。“教海探航”原本是专业的远航,是远航中从内核处发现秘密,寻找规律,专业性、研究性是“探航”的永远追求。看起来,“教海探航”是种诗意的表达,给人以无限的想象。从学术上看,正是这样的想象,让“教海探航”成了一个专业化、学术化、研究化的隐喻,充满着探索之神秘、研究之深入和反思之深刻。

假如你有兴趣,可以翻阅历届的获奖论文,你一定会怦然心动。我,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和评审者,在这些论文前,常常发出真实的慨叹:青年有为,自愧不如!

回到“隐喻”上来。美国后现代课程理论家小威廉·E·多尔曾经对隐喻的特性做过分析:“隐喻是开放性的、启发性的、引发对话的,隐喻是生产性的。”他的结论是:“隐喻比逻辑更有效。”法国哲学家埃德加·莫兰又将隐喻作了比喻:“隐喻是文本或思想中一个局部的非线性状态的指示器,它是一个文本或思想向各种解释或再解释开放的指示器。”而隐喻的最大价值在于“具有联想价值”。毋庸置疑,以想象为特征的隐喻,是一种深刻的哲思,具有明确的指引性,是一个指示器;具有极大的开放性,是一个开阔的视角;具有丰富的生产性,是一个孵化器,迭代、创造、发展。

“教海探航”正是这样——一个伟大的隐喻。无论是指引性、开放性,还是生产性,都在深情地召唤着教师,以无限的真诚鼓舞教师,点燃青年教师的专业理想、专业信仰、专业智慧。30年来,参加征文活动的教师有近百万人次,现场参加颁奖活动的就有数万人次,其中,获奖人次逾1.1万,足见其开放性、生产性之强。“教海探航现象”是由内在的隐喻引领的,是由深厚的专业性支撑的,它所探索的就是沉潜在教海深处的规律。

四、在“教海探航”的冲浪中:名师成长的谱系

引用“教海探航”座谈会、沙龙中一些教师的发言吧。当年,还是学校教科室主任的薛法根这么说:“参加这样的颁奖活动,我这是第三次。我感到,这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颁奖活动了,实际上,它已成了青年教师的培训班,我就是在这样的培训班上成长起来的。过去我也是浑浑噩噩、庸庸碌碌过日子,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。1991年参加了在宜兴举办的‘我的追求’颁奖活动后,我醒了,原来教育教学天地里有那么多有滋有味的东西值得我去追求。从宜兴回来后,我知道追求什么:不仅要当一名特级教师,还要当一名陶行知式的人民教育家。第二次去泗洪,我又有了新的不满足。这次来泰兴,我内心突然产生了深深的歉意:身为吴江市第二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,个人获奖是不难的,但为什么我不能带动身边更多青年教师获奖呢?明年,吴江市二实小如果还只是我薛法根一人获奖,就请《江苏教育》取消我的获奖资格。”好一个“醒了”。他一次次地醒了,他知道一个青年教师要有追求,要知道一花独放不是春,要知道自己的发展格局。

我们还知道,有多少教师在“教海探航”中醒了,有追求了,有进步了,成了优秀教师。据统计,从“教海探航”中走出来的特级教师就有400多,他们共同塑造了江苏新生代教师的朝气蓬勃的群体形象,形成了江苏青年教师成长的名师谱系。这一谱系的主旋律是:青春,追求,成长。谱系的进阶是:青年教师——获奖教师——上公开课教师——优秀教师——骨干教师——特级教师——全国名师。谱系所揭示的成长路径是:阅读、思考、写作,扎根课堂,扎根问题,扎根研究,总之,扎根田野,在教海里冲浪、搏击。

“教海探航”所形成的教师成长谱系,实际上是江苏名师成长谱系,一个又一个,一批又一批,一代又一代,前后衔接,人才辈出,星光灿烂。江苏基础教育的上空,一片祥云,一片朝气,一片希望。“教海探航现象”,说到底是人发展的现象,是名师不断涌现的现象。这一现象还告诉我们,一个名师应当是水手,努力划桨前行;应当是远航者,朝着一个又一个彼岸前进;应当是探航者,潜入深水区,打捞教育的奥秘。总之,他是一个探索者、发现者、开拓者、创造者。愿这一谱系延伸至未来。

五、“教海探航现象”的生命永续:成功的机制与策略

“教海探航”是一个生命体。30年来,“教海探航”在探索中基本形成了举办活动的机制与策略,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,为这一生命体提供了永续的生命活力。

一是举办机制:媒体搭台,教育唱戏;地方申办,社会买单。媒体、教育、地方、社会组成了一个共同体,体现了“教海探航”的开放理念,调动各方积极性,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,引导各方关注、支持教育。这是一种大教育观,是一种大智慧。“教海”无尽的海水来自全社会的灌注,那无数的浪花中,最为活跃的因子是协同、创新。

二是评选原则:面向青年教师,评选公平公正。青年教师是教育的明天,谁赢得今天的青年教师,谁就赢得教育的未来。公平公正,是最重要的,也是最难的,尤其是学术之风下滑的当下,但“教海探航”坚强地坚持住了。公平、公正,带来了期盼后的信任,摒弃了人情与物质的诱惑,抨击了世俗与功利,挤干了水分,便走向了干净,走向了权威。

三是论文评审的策略:理论与实践相结合、相统一。青年教师实践与理论两方面都不够,都需要提升。青年教师阅读量比较大,理论书籍阅读比较多,对理论更关注。不过,问题的另一面是,容易生硬迁移,还有追求时尚的表达方式和效果的倾向,有时会把实践丢在一边。“教海探航”强调两者的结合,用典型案例来引导,用讲座来提升,提供各种平台、机会,于是,江苏的青年教师践行了黑格尔的理念:美就是以感情来表达理性。也许这还是“苏派”教学的特点吧。

成熟的机制,经历30年的淘洗,已日趋完善,走向了成功。“教海探航”在机制改革上作了有效的探索。

六、“教海探航现象”是个故事,永远讲下去

《江苏教育》编辑们个个都是讲故事的高手。他们组织、指导青年教师讲故事,讲的是青春故事,故事的主题歌是:“明亮的教室是不沉的航船,美丽的校园是启航的港湾。教海茫茫,我们是年轻有为的海员;航程漫漫,我们是顽强奋起的海燕……”

“教海探航”本身是个文化故事。它创造了故事,实为创造了文化,成了一个号角,成了一支队伍,成了一种象征,成了一种文化……


文章来源:数学理论与应用 网址: http://sxllyyy.400nongye.com/lunwen/itemid-57971.shtml


上一篇: 金融衍生品数学理论综述
下一篇: 皮肤病与性病论文_生物制剂在儿童银屑病的应用进展



点击在线投稿

 
/ / /
 
 
 
 

Copyright 2001-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
本站不是《数学理论与应用杂志社》官网,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,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。